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儿科管理指南(2008年版)解读.pdf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儿科管理指南(2008年版)解读.pdf
·205·
·专题讨论·’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儿科管理指南(2008年版)解读
宋国维
欧洲198家监护病房的资料显示,严重脓毒
症患者约占30%,这些患者中有一半被诊断为感
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
休克也是引起危重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2J。如何
改进治疗及提高抢救成功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
热点。大量相关研究工作,特别是多项随机、对
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进行,使新的、更可靠的资
料不断涌现,为不断完善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
克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4年11家国际学术团体的专家联合发表
了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简称《指
南》)¨J。《指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很大兴趣。
在2005年,我国儿科急诊学组参考《指南》并结合
国内实际情况,开始研讨、制订感染性休克诊疗推
荐方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历经4次修改,于
2006年正式发表了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
诊疗推荐方案H J。2006至2007年,不同国家的
15家学术团体召集了更多的专家,在循证医学的
基础上,对第1版《指南》进行了修改、补充。
2008年,第2版《指南》正式发表”J。新版《指南》
体现了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1新版《指南》的特点
1.1采用GRADE评价系统GRADE评价系统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
ment and Evaluation)从2个方面对《指南》中的治
疗措施进行评价。(1)每种治疗措施均需证据支
持,按证据的可靠程度分为A、B、C、D 4个级别。
A级最高,如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资料;D级最低,
如病例报告或专家意见。文献报告数量大,不仅
内容有差别,质量高低也不尽相同,因此有一些细
则规定,如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应属A级证据,但在
临床试验观察中若治疗方案落实不到位,操作不
规范,则证据等级降为B级。(2)《指南》中所列
治疗措施分为2类。第l类:疗效明确,不良反应
较少,同时费用较低,医务人员或患者的负担较
轻,即治疗的“利”明显大于“弊”。这些治疗措施
在《指南》中被列为“推荐”意见。第2类:支持这
DOI:10.3760/ema.j.issn.1673—4912.2009.03.001
作者单位:100020首都儿科研究所
些治疗的证据级别较低或治疗有效果但存在一定
风险。这类治疗被列为“建议”意见。这样的分级
和分类,有利于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在
医院的条件,在参考《指南》的基础上灵活制订治
疗方案。
1.2体现学术民主临床工作中,不同专家对某
一治疗措施往往有不同看法,而达成共识对临床
治疗很重要。在修改《指南》过程中,专家们除了
充分讨论,还通过投票的方法来解决意见分歧。
对某一治疗,若有80%以上的与会专家投赞成票,
在《指南》中就明确列为推荐意见;赞成票略少,可
列为准推荐意见;赞成票低于70%,则列为建议意
见。若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则不在《指南》中列出
推荐意见。这一方法避免了按个别“权威”意见制
订治疗方案的弊端。
1.3 重视成人病例与儿童病例的区别 对于严
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成人与儿童
标准有共同之处,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存在
着许多差异,二者不能等同。因此,在《指南》中有
专门的儿童治疗的章节,在此重点介绍儿童相关
内容。
2治疗进展
2.1抗生素取标本进行适当的培养检测后,应
在l h内使用抗生素。及早使用抗生素,可显著降
低病死率。有资料显示,对于感染性休克患儿,在
人院后6 h内,每延长1 h使用抗生素,病死率增加
7.6%[6】。因此,不能因等待化验检查结果而延误
早期静脉使用抗生素。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
药往往是必要的,疗程要足够长,一般超过1周。
同时应注意保护肾脏功能并及时清除病灶。
2.2机械通气由于缺少儿科资料,《指南》中未
对机械通气列出指导意见,但许多危重患儿需要气
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儿童机械通气时,为减少呼吸
机相关性肺损伤,应注意应用肺保护策略H1。成人
的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如成人急性肺损伤/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时,常用的呼吸机参数
是:吸气峰压<30 cm H20(1 cm H20=o.098 kPa),
潮气量<6 ml/kg,呼气末正压>5 cm H20。
2.3 液体复苏 应在5—10 min内静脉推注
20 ml/kg晶体液,并根据患儿心功能、尿量、毛细血
万方数据
·206·
管再充盈时间及意识状况调节液体量。早期充分
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8】。
为安全起见,我们主张首批液体宜在lO~20 min
内输入。视情况可再给予第2剂、第3剂,第1小
时总量可达40—60 ml/kg。
2.4血管活性药物经液体复苏治疗,休克仍不
能有效纠正时可首选多巴胺。液体复苏初期,即
使低血容量未完全纠正,为了维持一定的组织灌
注压,也需使用升压药物。多巴胺主要通过增加
心脏每搏输出量来提升心输出量,且对全身血管
阻力的影响较小。开始滴速5斗g/(kg·皿n),根
据情况可每3~5分钟调高2.5¨g/(kg·min),最
高不超过20。斗g/(kg·min)。多巴胺外周静脉给
药效果不如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给药【9】。有报道多
巴胺可抑制体内某些激素分泌,从而对休克的炎
症反应产生不利影响。
多巴胺通过促进交感颗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而发挥作用,6个月以下婴儿交感颗粒数量不足,
或在严重脓毒症时,交感颗粒过度消耗,都会出现
多巴胺抵抗,此时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引。去甲
肾上腺素是强效的Ot受体激动剂,也有一定的p
肾上腺能作用。开始滴速为O.05“g/(kg·fnjn),
可每3—5分钟增加0.05一O.1“g/(kg·rain),最
高不超过1—2“g/(kg·min)。成人资料显示:对
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并未减少肾
脏血流,且疗效优于多巴胺。肾上腺素也较常用,
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有较强的p肾上腺能作用,
多用于冷休克,而去甲肾上腺素多用于暖休克。
但肾上腺索可引起心肌耗能增加、心动过速及心
律紊乱,其对内脏血管的作用也不确定,可引起肠
系膜缺血。
若患儿心输出量下降且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时,可给予多巴酚丁胺。因多巴酚丁胺有血管扩
张作用,可根据病情与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合
并使用。米力农、氨力农亦属正性肌力药物,是磷
酸二酯酶抑制剂,有B受体刺激作用,当有儿茶酚
胺抵抗时可以选用。国内在救治重症手足口病患
儿时,已成功使用了这类药物【11J。
2.5疗效评估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满意的标志
包括:患儿的脉率与心率无差异并恢复到正常范围;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 s;尿量>1 mi/(kg.h);
四肢温暖;神志清楚。应注意,在较冷的环境中毛
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一些常用的监测指标对监测病情或评估疗效
有帮助¨2。。(1)血乳酸测定或动脉血气分析可判
断代谢性酸中毒是否减轻或纠正。(2)中心静脉
压对确定输液量有一定指导作用。中心静脉压正
常值6—12 cm H20,<6 cm H20表示血容量不
足,>12 cm H:O提示心力衰竭。(3)混合静脉血
氧饱和度是反映氧运输量和组织氧耗量的综合指
标,十分重要,有人甚至称之为新的生命体征。心
输出量降低造成氧运输量下降或休克时,或组织
对氧的需求增加时,可以引起混合静脉血氧饱和
度下降。液体复苏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恢复
正常表明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实际操作有一定
难度,需在肺动脉水平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因冠状静脉窦开口在上腔静脉的后侧,所以上腔
静脉血氧饱和度比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略高,后
者至少应达到前者的65%,若用前者代替后者,阈
值应定为70%。中心静脉导管既可用作静脉输液
通道,又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和中心静脉血氧
饱和度,对抢救感染性休克十分重要,有条件的医
院应开展这项技术操作。(4)心脏指数应在
3.3—6。6 L/(min·m2)。而动脉血压值有时并不
可靠,因为休克早期血压不一定降低。
2.6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出现儿茶酚胺
抵抗或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可考虑使用氢
化可的松。临床研究已证实,大剂量、短疗程使用激
素,不良反应严重,疗效差。目前主张小剂量、中疗
程使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3—5 mg/(kg·d),分
2—3次给予,可用至7 d。也有主张氢化可的松剂
量为50 mg/(m2·d)。因地塞米松半衰期长,对下
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有抑制作用,不作为首选。
如何合理使用激素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
究¨3|。若感染性休克患儿存在相对或绝对肾上腺
皮质功能不全,使用小剂量激素,可降低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相反,若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使
用激素可能有害。可以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
激试验来判断是否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在
理论上,这一试验对于指导临床使用激素有重要
作用,但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试验的方法和
测值标准,各家报道有较大差别,因此限制了其临
床应用。
2.7纠正凝血障碍早期可给予小剂量肝素5—
10 U/kg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注意肝素钠不能皮
下注射),每6小时1次。若已明确有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则应按常规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c具
有抗炎、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已用于
治疗有高死亡风险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但儿
科Ⅲ期临床试验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使用活化
蛋白c未能减少病死率及缩短脏器衰竭的时间。
该药不推荐用于儿科临床。
万方数据
2.8预防深静脉血栓 成人主张使用小剂量肝
素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约25%的股静脉导管置人
患儿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因此对于此类患儿,建议
进行预防治疗,但对于其他患儿,尚缺乏这方面的
文献资料。使用肝素涂层导管可能会降低血栓形
成的风险。
2.9预防应激性溃疡儿童与成人相似,应激性
溃疡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成人在严重脓毒症时
常规使用H: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进行预
防治疗。儿童凝血障碍及机械通气是导致胃肠道
出血的重要原因,但《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意见。
国内已有学者用西咪替丁治疗儿童应激性溃
疡【l4。,有人认为洛赛克疗效更好u引。临床也用这
些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其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2.10肾脏替代治疗《指南》对此无明确意见。
连续血液滤过是常用的方法。若液体复苏后体重
增加10%以上,则存活率明显降低。而感染性休
克时,约有5l%的患儿出现肾脏功能障碍,在这种
情况下,连续血液滤过是去除体内过多液体的有
效方法¨6J。与间断的血液透析相比,连续血液滤
过对血流动力学稳态的干扰小,可更好地减轻液
体负荷。同时,连续血液滤过可除去血浆中过多
的炎症因子。国内学者报道,连续血液滤过治疗
后,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情减轻,肿瘤坏死因子一Ot、
白介素.1、白介素一8的血浆浓度显著降低,患儿存
活率为67%【17J。据报道,经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
22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中,重要脏器功能明显改善,
存活率达72%¨“。
2.1l血糖监控《指南》对此无明确意见。危重
患儿会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成人资料显示,应激
性高血糖可增加危重患者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
率、病死率,并提出了强化胰岛素治疗。儿科相关
资料较少。有学者报道,5%的PICU感染性休克
患儿出现高血糖¨9|。这些患儿中,死亡病例的血
糖峰值平均为14.6 mmoVL,显著高于存活病例的
血糖峰值(9.3 mmol/L)。以血糖值9.9 mmol/L
为界将患儿分为2组,血糖高于9.9 mmol/L的患
儿死亡风险增加2.56倍。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
高血糖的PICU患儿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
但出现低血糖及血糖波动大患儿也有相似的风
险。因此,应将患儿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第1小
时液体复苏不用含糖液,若有低血糖可用葡萄糖
0.5一l∥kg纠正。当血糖大于11.1 mmoVL时,
可静脉滴注胰岛素O.05 U/(kg·h),必要时可适
当增加剂量。为客观评价儿科应用强化胰岛素治
疗的效果,需进行前瞻性研究。
·2lW·
2.12镇静/镇痛剂 为减少机械通气患儿的烦
躁不安,可使用镇静/镇痛剂。应根据临床经验和
患儿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和疗程。婴幼儿及新生
儿应用这类药物的原则是相同的唧J。
2.13输血或输红细胞悬液《指南》对此无明确
意见。有人认为,若患者存在心输出量下降、严重
的动脉低氧血症或持续的高乳酸血症,需要保持
较高的血红蛋白浓度,以增加氧运输能力。WHO
出版的《儿童常见病管理指南》也推荐:休克患儿
静脉输液60 mVkg(分3次)后,若疗效不满意可
输血20 ml/kg。一般情况下,若患儿血红蛋白浓
度>100∥L,不主张输血。
2.14静脉丙种球蛋白 严重脓毒症患儿可使用
静脉丙种球蛋白。国外文献报道,丙种球蛋白可
降低脓毒症患儿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缩短ICU住
院时间【2¨。国内学者也有类似报道陋】。
2.15体外膜肺感染性休克曾是体外膜肺治疗的
禁忌证。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已经改变了这种看法。
对于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感染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患儿,可使用体外膜肺治疗。体外膜肺治疗新生
儿感染性休克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对血管活
性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休克儿童也可试用体外
膜肺治疗旧J。据报道,9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中,肾
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平均用量已分别达到
4.0斗g/(kg·min)和3.5∥(kg·min);以往的
经验显示,上述升压药超过1.0斗g/(kg·min)时,
病死率高达80%;这些患儿使用体外膜肺治疗后,
5例存活。体外膜肺治疗休克作为一种有前景的
疗法,值得进行更多的研究。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国内的感染性休克诊疗
推荐方案或国外的《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事项:(1)临床医生应参考
感染性休克治疗流程,全面改进治疗,同时应结合
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组合治疗方案,即提出一揽子
治疗措施,并有计划地接受培训;(2)虽然《指南》
有指导意义,但不应妨碍对特殊患儿采取特殊治
疗;(3)应积极开展多中心科研工作,验证和完善
现行的《指南》。
参考文献
[1]Vincent儿,Atalan HK.Epidemioiogy of severc sepsis in the in·
tensive c瓣unit.Br J Hosp Med,2008,69(8):442_443.
[2]Watson RS.Careillo JA.Scope and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epsis.Pediatr Crit Care Med.2005,6(Suppl):s3一S5.
[3]Dellinger RP。Carler JM,Masur H,et a1.Surviving Sepsis Cam—
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Crit Care Mcd。2004,32(3):858名73.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万方数据
儿科组。中华儿科杂志.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
推荐方案.中国d,JL急救医学,20(05,13(4):313-315.
[5]Deilinger RP,Levy枷M,Cadet JM,et a1.Surviving Sepsis Caln-
paign:Intemadonal鲥deun鹉for management of SCVeI'e sepsis
and∞嘶c shock 2008.(?fitCareMeal,2008,36(1):296.327.
[6]Kumar A,Roberts D,Wood KE,et a1.Duration of hypotension
before initiation of effective antimierobial therapy is th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in human septic shock.Crit Care Med,
2006.34(6):1589·1596.
【7]Dahlem P,van Aalderen WM,Bos AP.Pediatric acute lung in—
jury.Paedatr Respir Rev,2007,8(4):348-362.
【8]Carciilo JA,Davis At.,Zaritsky A.Role of early fluid resuseila-
tion in pediatrics septic shock.JAMA,1991,266(9):1242·
1245.
[9】Melendez E.Bachur R.Advances i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sepsis.Curr 0piIl Pedatr,2006,18(3):245-253.
【lO]Dries DI.Vasoaetive drug support in septic shock.Shock,
2006,26(5):529-530.
[11]曾建生,钱索云.重症手足口病的特点与诊治.中国急救医
学。2008,28(8):752-753.
[12]宋国维.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治疗进展.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7,34(6):391—393.
[13]宋国维.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儿科
杂志,2007,22(8):571-573.
[14]杨龙贵,张新萍,赵样文.危重症患儿应激性溃疡出血持续时
间与预后的关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8):1446·
1447.
[15]何莉军.洛赛克和西眯替丁治疗危重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对
比.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5):61-62.
[16]Caxcillo JA.What’s new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Crit Care
Med,2006,34(Suppl):S183一S190.
[17]刘琮,刘晓红,何颜霞,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儿童感染
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3(3):
168.171.
[18J陆国平,陆铸金.张灵恩.等.脓毒症患儿的持续血液净化治
疗22例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6,44(8):573-578.
[19]Klein GW,Hojsak JM,Rapaport R.Hyperglycemia in the pedi。
attic intensive care unit.Curt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07.10(2):187—192.
[20]许峰。付红敏.镇静镇痛技术在危重新生儿的应用.实用儿科
临床杂志,2009,24(2):89-91.
[21]EI.Nawawy A,El-Kinany H,Hamdy El—Saved M,et a1.Intra-
vep.ou.s polyclonal immunoglobulin administration tO sepsis syn—
drome patients:a prospective study in a pediaUic intensive础
unit.J Trop Pediatr.2005,51(5):271-278.
[22】耿荣,陈贤楠,樊寻梅,等.静注丙球治疗严重全身感染和感
染性休克临床研究.小儿急救医学,2000.7(4):183—186.
[23】Fortenberry JD。Paden ML.E,【廿ac0Ip帆粗therapies in the treat-
ment of sepsis:experience and promise.Semin Pcdiatr Infect
Dis,2006,17(2):72-79.
(收稿日期:2009-04-06;修回日期:2009-04-08)
(本文编辑:李永军)
第十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通知
中华医学会《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定于2009年11月在辽宁省沈阳市
联合召开第十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会议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就儿科各专业新
进展、急重症诊治技术和经验进行讲座(讲座专家:桂永浩、宋国维、陈贤楠、丁洁、黄国英、封志纯、祝益民、秦
炯、邹丽萍、王天有、王莹、洪建国、刘春峰、许峰、任晓旭、张育才等)。欢迎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参加会议。代
表参会方法如下:
.一、直接填写报名表参加会议(见附表)。
附表.第十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代表报名表
注:此表请在2009年10月IO日前邮寄(包括电子邮件)或传真给编辑部。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
志编辑部吴繁收,邮编:110004。E—mnil:xejjyxzzh@yahoo.com.cn
二、电话报名参加会议,编辑部电话/传真:(024)23926295,(024)83956553;联系人:吴繁。
三、编辑部收到报名表或电话报名后,在会前寄发最后一轮会议具体通知。
四、此通知复印有效。
中华医学会《中国d',JL急救医学》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国际儿科学杂志》编委会
万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