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探源.pdf
医理探源.pdf
医理探源
民国◎刘世祯
编者说明
一、本书共十卷,成书于民国三十年(1941),为作者刘世祯(1867~1943)之孙女刘
姗之、刘美之献出。
二、为方便阅读,在付印前加了标点。
三、方药仍保持原定剂量,采用时应按现制计算。
四、第八卷中麻、痘、疟疾等病,因当前己基本控制或消灭,小儿惊风辨证不详,第九
卷有个别医案参考价值不大,第十卷《金匮摘要》全系原文选载,无新发挥,故一并删除。
其它基本保特原著面貌。
自序
盖医道精粗,人命安危系之,我国神圣之医,精于望闻问切。外此,有汤药、有丸散、
有针灸、有按摩诸法,故病无不可治,治无不神妙,以其理精而法备也。夫岐黄、扁、张,
为医中之圣,然岐黄、扁鹊均以针灸擅长,未闻以汤药施治,至张公始著《伤寒》、《金匮》,
置方立法,统治百病,医道遂集大成。若夫一贯之旨,不外平脉辨证,见病知源而己。奈后
世著书立说者,各执所见,以立门户,宗之者遂先入为主,而张公一贯之旨,名存而实废焉,
则愈久愈离,愈趋愈下,以致西医盛行于世,中国医道将坠于地,抑何怪其然哉!
追溯医道发明,惟中国为最早、又至精,历代相传其术,应超越古人之上,何反远不逮
耶?岂秦汉以下,其才识无一如古人者?其故,在政府不提倡,学医者不终身诚求之耳。
余少也多病,父兄贤,无忧内顾;重身体,不计外荣,此所以能终身得尽其才力而学焉。
学而不厌者惟四圣之术,下此诸家著述,不过备览而己。
癸亥岁,本平生之学识经验,撰《医理探源》十卷,因世变迁徙,仅存首三卷,余则散
失。迨至己卯岁,曹君伯闻,服官郴阳,余因国难避于此地,明年夏五月,解印退处,与余
同居,朝夕讨论医术,遂抱精医之决心,发宏道之大愿,劝余续《医理探源》。感其意诚,
乃勉强为之,遂告成,犹叹年逾七旬,心血益衰,恐不若旧稿之详明为遗憾耳!所可幸者,
斯道之不孤,传道之有人,宏道之有待也,天下不乏好学深思之士,苟能如我之终身好古敏
求而不厌者,其术之精,当十倍于我矣。
浏阳刘世祯于民国三十年夏五月
卷一
脉要贯一
医道之难难于脉,脉法之难难于贯通。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欲察微妙,必先明
脉法一贯之道,而后临诊确有把握。不然,人本有虚实,同感此病,外证各具,亦有外证悉
同而虚实各别者,如能贯通,无论其人之本原虚实,外证所具若何,无不形诸脉象,故阴阳
虚实,缓急轻重,吉凶存亡,皆瞭如指掌。余少年习医,遵岐黄扁张四圣之脉法,反复研究
三十余年,加以经验,毫发不爽。遂将四圣脉法之精微,推而一致,谓之脉要贯一,俾脉法
因难而易,见微而显,其辞简,其理明,若能寻余所集,则事半而功倍矣。
论脉法根源
夫脉者,气血之先见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
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气血乱则脉乱,气血脱则脉脱。故止脉者气血将脱之先见,
《玉函经》所首注重止脉者,有以也。
脉象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沉脉:按之始得。
数脉:一息六至。
迟脉:一息三至。
弦脉:恍若弓弦,按之稍软。
洪脉:大而上升之象。
毛脉:轻浮之象。
大脉:来去大也。
小脉:来去小也。
细脉:如一丝牵之象,即小之极也。
微脉:若有若无之象。
代脉:来止有定数。
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
促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
芤脉:中空之象,即中部脉空也。
涩脉:应指无润泽之象。
短脉:脉来唐突之象。
坚脉:实象也。
动脉:脉来数,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是也。
滑脉:如水急流之象。
伏脉:重按之始得,如物闭藏之象。
紧脉:如转绳索之象。
弱脉:无力之象。
虚脉:无神之象。
濡脉:软象也,与弱同意。
革脉:按之如皮革。
牢脉:按之硬,与坚同意,即坚甚之象。
至脉:一息七至以上为至脉,阴气先绝之象。
损脉:一息三至以下为损脉,阳气先绝之象。
溢脉:直上鱼际,阳气将散之象。
覆脉:直下尺泽,阴气将脱之象。
塞脉:闭塞不通之象,或气结;或血蓄;常有此脉,歧伯所谓月经闭,尺中当闭塞不通
者,即此意也。
散脉:来去不相接续,散漫无归宿之象也。
脉纲领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此脉之四大纲也。
浮脉之变动而为病:浮而数则表实,浮而弱则表虚,浮而大则太阳与阳明并病,浮而弦
则太阳与少阳并病,浮而散则阳气将绝,浮而数、按之芤、则元气虚,浮而缓名中风,浮而
紧名伤寒。若浮如羽毛者,无胃气也,必死。
沉脉之变动而为病:沉而数则里实,沉而弱则里虚,沉而大则阴血盛,沉而细则里气衰,
沉而弦病在肝,沉而紧寒在里,沉而微真脏气衰。沉而散,真脏气绝也,当死。
数脉之变动而为病:数而大则热在阳明,数而弦则热在少阳,数而细则营气将竭,数而
散则卫气将绝,数而空则阴衰,数而滑则湿热交争。
迟脉之变动而为病:迟而静为无病,阴阳和平故也。若迟而弦肝阳衰极,迟而散心气将
绝,迟而濡脾气衰,迟而毛肺气衰,迟而空肾气衰,迟而大水脏涸,迟而涩则精血内竭,迟
而沉少阴水寒故也。
六气病脉
凡脉,中风则缓,伤寒则紧,伤暑则弱,伤湿则濡,燥则脉急,热则脉数,此六气所感
之脉象也。
六经病脉
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太阴脉濡,少阴脉沉细,厥阴脉沉短而紧,此言足六
经受病之正脉也。
切脉活法
凡切脉,来去以升降为主。尺脉上升而为寸,寸脉下降而为尺.所以然者,阳生于阴、
阴从阳降也。
凡切脉,有轻重。初持脉时,如三菽之重以候肺,六菽之重以候心,九菽之重以候脾,
十二菽之重以候肝,按之至骨者肾部也。然此法何由得之,由皮毛以至骨,分为五部候也。
凡切脉,寸脉以候阳,尺脉以候阴,关脉以候中州;浮部以候表,沉部以候里,中部半
表半里之候也,此合脉之大旨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则心脉浮部实,热在小肠;沉部实,热
在心;中部实,则心与小肠皆有热。若心脉浮部虚,则丙火衰;沉部虚,则心火衰;中部虚,
则心与小肠皆不足。所以然者,以心属脏为里,小肠属腑为表也。余脏仿此。
凡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者,土气也,土含中和性质,脉之胃气,即和缓润泽之意。有胃
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凡各种脉象,除平人无病脉外,均属病脉,然其中必含有胃气。病脉
少而胃气多,为病轻;病脉多而胃气少,为病重;但见病脉而无胃气,为命绝。假如数脉一
息动至十二至以上,迟脉一息动至二至以下,皆为无胃气之脉也。余脉仿此。
脉来不大不小,一呼二至,一吸二至,阴阳相等,此为平人脉象也。
脉有男女之别,经云:男子以左盛为顺,右盛为逆;女子以右盛为顺,左盛为逆,左属
阳、右属阴故也。夫以阴阳分男女,以左右分阴阳,其理固当,然盛字宜活看,若较左右太
盛,则又为逆矣,学者宜细思之。
怀子之脉,何以别之。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亦云身有病而无邪脉;又云手少阴
脉动甚者,为有妊也,三说均系神圣之言,不可拟议。愚以为身有病而无邪脉之说较切当,
盖闭经之病,脉当尺中闭塞不通,或弦、或急、或涩,若停经而脉如常者,故知其必有妊也。
《难经》云:浮之损小,沉之实大,为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为阳盛阴虚,
此言表里之阴阳也。故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当作表虚里实;沉之损小,浮之实大,当作表
实里虚,学者宜深玩之。
凡病脉见于浮部,则病在表;见于沉部,则病在里;见于中部,则病在半表半里;见于
寸口则病在阳;见于尺中,则病在阴;见于关上,则病在中州。故曰浮部以候表,沉部以候
里,中部半表半里之候;寸脉以候阳,尺脉以候阴,关脉以候中州,此切脉分阴阳、表里之
大法也。
凡阳脉微者必恶寒,阴脉弱者必发热。所以然者,阳脉微则阳衰,阳衰则阴气上入于阳
中,故恶寒;阴脉弱则阴衰,阴衰则阳邪下陷于阴中故发热。
凡脉,有三大宗;一病脉,一危脉,一死脉。浮、沉、迟、数、弦、紧、洪、大、毛、
小动、滑、短、涩、伏、坚、虚、濡、弱、革、塞,皆病脉也;芤、代、结、促、覆、溢、
微、细、牢、散,皆危脉也;上下不至关,乍数乍疏,雀啄屋漏、损、至,皆死脉也。暴病
见危脉者生,久病见危脉者死。凡病,肌肤减尽,虽未见死脉者,亦不可治。
凡久病,耳、鼻乾,唇反,虽未见死脉者,亦不可治。
凡病,脉症相违者,多不可治,以内外不应,阴阳不接故也。仲景则谓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阳病见阴脉固多死,阴病见阳脉亦不易治,生字宜活看,不可忽也。
凡人无病,而脉见病脉者危,见危脉者死。
凡人有病,而脉无病者,虽剧当愈。
凡人脉素浮大,忽而沉细;脉素沉细,忽而浮大者,命曰反常,有病则危,虽无病其数
亦不久也。
凡脉以静带悠长,为长寿之脉;以空大短涩为夭年之脉,此言其本象脉也,非病脉也。
凡脉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
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有阳结、阴结,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名曰阳结;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
便反硬,名曰阴结。所谓结者,气结于内也。故可引申之曰:脉霭霭如车盖者为阳结,脉累
累如循长竿者为阴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