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建议.pdf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建议.pdf

格式: pdf 页数: 1 文件大小: 0MB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建议.pdf 生堡』 科杂志 年4月第46卷第 4期 Chin J Pediatr,April 2008.Vo1.46.No.4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7年 9月) 乙型肝炎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至今我国约有 1.25 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 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是乙型肝炎的传染源。虽然健康人 群感染 HBV致急性乙型肝炎后的自愈率约 80%,但近 20% 成为慢性 HBV携带者或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虽有一些 治疗慢性 HBV感染的抗病毒疗法,但疗效尚有限。我国已 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以及为我们日常工作中避免盲目乱用药物和滥用药物 提出了规范、循证合理的治疗总体目标,详细规定了目前国 内外公认的抗病毒药物适应证 以及监测不 良反应和评价治 疗效果的方法,并指出,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尚需进 一 步验证。对 12岁以下儿童,国内尚无抗病毒药治疗指南, 更要注重药物治疗对儿童的安全性评估。 多数病毒性疾病靠疫苗接种来预防和控制。我国 自 1992年开始对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至 2000年纳入计 划免疫以来,5岁以下城市儿童 HBV携带率从原来与成人 携带率相仿,下降到 <2%。然而携带 HBV的母亲所生新生 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约为80%。近 20%的新生 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保护效果,由于母婴间、家庭中的 密切接触,最终仍感染 HBV而成为HBV慢性携带者或患慢 性乙型肝炎。研究证实,HBV的宫内感染率约 15%,是出生 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1O余年的临床 研究与实践证明,给携带 HBV的孕妇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 疫球蛋白,可减少 HBV宫内感染,结合新生儿生后即刻主、 被动联合免疫措施可明显提高对 HBV高危新生儿(即母亲 为HBV携带者)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此制定本建议,供临床 使用参考。 1.凡携带 HBV、但非乙型肝炎孕妇,在孕7个月(即孕 28周)起,每 4周肌注 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 白(HBIG) 通信作者 :朱启镕,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263· . 标 准 .方 案 .指 南 . 200 U或400 U(后者适于 HBsAg、HBeAg双阳性 ,HBV DNA 阳性等 HBV高载量孕妇)共 4次。第 4次即临产前 1周内 注射,尤为必要。孕妇若对蛋白质过敏,或有过敏体质,按说 明书属禁忌使用。 2.HBV高危新生儿于出生断脐清洁处理后,属于正常 新生儿。生后 12 h内,一侧臀部注射HBIG 100 U或200 U, 同时在另一侧接种一针 1O 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间隔 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 3针乙型肝炎疫苗。也可在 出生后即刻肌注 HBIG 100 U或 200 U,于生后 2周再肌注 HBIG 1次 ,并于生后 1、2和7个月龄时分别接种乙型肝炎 疫苗 1次 ,剂量同上。后者分为被动和主动免疫接种方法, 对 HBV易感的高危儿童免疫保护效果更佳。早产儿若体重 ~2000 g,可按上述方案接种。 3.HBV高危新生儿的母乳喂养问题:若母亲仅HBsAg、 抗 HBe和抗 HBc阳性 ,采取上述产前和产后免疫措施的同 时,可行母乳喂养。对 HBsAg、HBeAg双阳性,或 HBV DNA 阳性等 HBV高载量孕妇,建议人工喂养。 4.对HBV高危新生儿尽管已采纳HBV免疫阻断措施, 仍必须建立定期并长期的随访制度,以便及时发现有无抗体 水平不足、免疫失败和再感染。建议每年随访 1次,检测保 护性抗体水平,若抗 HBs<10 U/IllI,立即加强注射重组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 1O g 1次,并于加强注射后 1个月再次检测, 使抗 HBs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以上。 尽管采用以上对 HBV的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对高危儿 童的免疫保护效果尚不能达到 100%。研究提示 HBV个体 易感性可能与抗 HBV细胞免疫效应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 对这类问题尚需深入的研究。 (朱启镕 整理) (收稿 日期 :2007—10—11) (本文编辑:付晓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