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试行).pdf

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试行).pdf

格式: pdf 页数: 3 文件大小: 0MB
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试行).pdf 书 通信作者:江载芳,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 ·标准·方案·指南· 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试行)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结核病疫情出现回升。多家 医院资料表明,目前儿童各型肺结核有增多趋势,而且病情 也有加重趋势。为减少儿童肺结核的误诊和误治,提高早期 诊断率和治疗成功率,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 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了《 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 准和治疗方案》(试行),供参考。 [临床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轻者可无症状,往往因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经 胸部 X 线检查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和结 核中毒症状。其特点为一般状况较好、中毒症状和呼吸道症 状与发热不相称。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 气道,出现喘息、呛咳、气促等症状。 2. 体格检查: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成比例。 病灶范围广泛或有空洞时,可有相应的体征。浅表淋巴结可 轻度或中等度肿大。肝脾可轻度肿大。此外,应注意有无高 度过敏表现,如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瘰疬性面容等。 二、胸部影像学检查 X 线:肺内病灶因不同的肺结核类型(原发综合征、粟粒 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和结核性胸膜炎)而异。肺内有典型 的密度、大小、分布三均匀的粟粒结节阴影,提示急性粟粒性 肺结核。纵隔或肺门有肿大淋巴结对原发性肺结核的诊断 有重要意义。干酪性肺炎表现为肺部高密度阴影,其内有单 发或多发空洞。浸润性肺结核病变性质多样或伴支气管播 散灶。 CT 检查:有助于发现纵隔肿大淋巴结和常规胸部 X 线 片不易发现的结核病灶、空洞病变以及早期粟粒影。 三、结核病接触史 儿童肺结核多由成年患者传染而来,与活动性肺结核的 患者尤其家庭成员有密切接触史有助于诊断。要特别询问 和注意父母亲结核垂直传染的可能性。 四、结核菌素试验 目前常规以 5 单位 PPD(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作为 临床试验。结果判断:硬结平均直径 5 ~ 9 mm 为阳性反应 ( + ),10 ~ 19 mm 为( + + ),≥20 mm 为( + + + )、如有双圈 反应或水泡、淋巴管炎则属( + + + + )。 对于原发或继发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重症结核病 者,结核菌素试验( + ),而其他一般人群,结核菌素试验( ++ ) 以上,同时能除外卡介苗( BCG)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是临床 诊断儿童肺结核的重要依据。但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不能除 外结核病。 结核自然感染与卡介苗接种后结核菌素试验的区别见 表 1。 表 1 结核自然感染与 BCG 接种后结核菌素试验的鉴别 项目 颜色 质地 边界 面积 直径 > 15 mm 1 周后色 素沉着 自然感染 深红 硬 清楚 大 多见 有 BCG 淡红 不硬 不清 小 无 无 全血特异性 IFN-γ 检测:与 PPD 试验有同样的诊断意 义。目前已有试剂盒(Quanti FERON-TB IFN-γ kit)出售。 五、细菌学检查 不仅是确诊儿童肺结核的金标准,也能提供药敏结果。 虽然小儿肺结核相对排菌少,不易查到。但重症肺结核如粟 粒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合并支气管结 核、浸润性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播散时,胃液或痰液涂片及培 养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由于结核杆菌阳性是确诊儿童肺 结核的金标准,对于疑难病例的诊断至关重要,并且能提供 药敏结果,因此,强调常规进行细菌学检查。方法:连续检查 3 次以上,取清晨空腹胃液或痰液。 六、支气管镜检查 观察到支气管结核病变包括溃疡、穿孔、肉芽组织、干酪 坏死时,对支气管结核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同时留取支气管 肺泡灌洗液进行结核菌检查。必要时钳取病变组织进行病 理检查。 七、活体组织检查 对特殊或疑难病例,可进行肺活检或淋巴结活检等病理 检查。 八、其他检测方法 包括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生化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 包括:(1)聚合酶链反应( PCR):研究认为 PCR 对排菌量少 的病例具有早期诊断意义;(2)核酸杂交( NAA)技术:2000 年 FDA 推出两种 NAA 系统,已投入市场。免疫学检测分抗 原和抗体检测,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可能有一定意义。但这 些检测方法目前仅限于儿童肺结核的研究阶段,应用于临床 诊断,尚需要对方法进行标准化以及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鉴别诊断] ·942·中华儿科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44 卷第 4 期 Chin J Pediatr,April 2006,Vol 44,No. 4 应与肺部其他疾病如细菌性、支原体性和真菌性肺炎、 肺部肿瘤如恶性淋巴瘤、先天性气道或肺畸形、间质性肺疾 病等进行鉴别。 表 2 小儿抗结核药物 药物名称 剂量[mg /( kg· d)] 给药途径 主要副作用 异烟肼 10(不 > 300 mg / d) 口服(可肌注、静滴) 肝毒性、末梢神经炎、过敏、皮疹和发热 利福平 10(不 > 450 mg / d) 口服 肝毒性、恶心、呕吐和流感症候群 链霉素 20 ~ 30(不 > 0. 75 g / d) 肌注 Ⅷ颅神经损害、肾毒性、过敏、皮疹和发热 吡嗪酰胺 20 ~ 30 口服 肝毒性、高尿酸血症、关节疼、过敏和发热 乙胺丁醇 15 ~ 25 口服 视神经炎、皮疹 乙硫异烟胺 10 ~ 15 口服 胃肠道反应、肝毒性、神经毒性 丙硫异烟胺 过敏、皮疹和发热 丁胺卡那霉素 10 ~ 15 肌注 肾毒性、Ⅷ颅神经损害 卷曲霉素 10 ~ 15 肌注 肾毒性、Ⅷ颅神经损害 环丝氨酸 10 ~ 15(不 > 0. 75 g / d) 口服 惊厥、精神障碍、皮疹 对氨柳酸 150 ~ 200 口服 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过敏、皮疹和发热 鉴别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2. X 线特点; 3. 结核病感染依据:包括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 素试验阳性、结核杆菌检查阳性; 4. 抗结核治疗反应。 [临床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持续 2 周以上,或喘息等; 2. 胸部 X 线检查:有各型肺结核的征象; 3. 活动性结核病接触史; 4.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5. 痰液、胃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杆菌涂片或培 养阳性; 6. 抗结核治疗有效; 7. 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如各种原因的肺炎、肺肿瘤、肺 囊肿、间质性肺疾病等; 8. 肺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肺结核特征。 具有第 1 和第 2 项,以及第 3、4、6、7 中的任何 2 项,属 于临床诊断病例。具有第 1 和第 2 项,以及第 5 或 8 项者, 属于确诊病例。 [治疗] 一、抗结核药物的作用特点 抗结核药物的抗菌作用取决于:(1)病变中结核菌的代 谢状态。结核菌在人体病变中以三种菌群存在:①空洞壁内 和细胞外大量生长繁殖活跃、代谢旺盛的结核菌,称分裂活 跃菌。空洞内 pH 属中性,链霉素杀菌作用最强,其次是异 烟肼及利福平。②闭合干酪病灶内的细菌,数量很少,代谢 缓慢、间断分裂繁殖。利福平对这类结核菌群的疗效较好, 异烟肼次之,其他抗结核药物均难发挥作用。③巨噬细胞内 的结核菌,数量少,仅偶尔分裂繁殖,这种几乎处于不分裂状 态的结核菌,称休眠菌。因细胞内环境为酸性,吡嗪酰胺对 这类结核菌群有特殊的灭菌作用。利福平及异烟肼对细胞 内菌亦有 较 强 作 用。上 述②③两 类 结 核 菌 群 称 持 存 菌。 (2)药物浓度:一般认为抗结核药物浓度达到试管内最小抑 菌浓度(MIC)10 倍以上时,发挥杀菌作用;如在 10 倍以下, 则起抑菌作用。异烟肼及利福平在细胞内、外浓度都可达到 MIC 的 10 倍以上,所以对细胞内外结核菌均可杀灭,称全杀 菌药。链霉素在细胞外浓度可达 MIC 的 10 倍以上,可杀死 细胞外病菌。吡嗪酰胺在细胞内浓度可达 MIC 的 10 倍以 上,可杀死细胞内菌,二者称半杀菌药。其他药如乙胺丁醇、 对氨水杨酸钠、氨硫脲等都是抑菌药。 二、治疗原则 1. 早期治疗:早期病变中的细菌多,生长繁殖迅速,代 谢活跃,药物最易发挥作用; 2. 剂量适宜:既能发挥最大杀菌或抑菌作用,同时患儿 也能耐受,毒性反应不大; 3. 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针对不同代谢状态的细菌,以 达到强化疗效的目的,联合用药也可防止耐药性产生; 4. 规律用药:用药不能随意间断; 5. 坚持全程:化疗要坚持全程,目的在于消灭持存菌, 防止复发; 6. 分段治疗:(1)强化阶段:用强有力的药物联合治疗, 目的在于迅速消灭生长分裂活跃的细菌。一般为 2 ~ 3 个 月,是化疗的关键阶段。强化阶段一般联合使用异烟肼、利 福平、吡嗪酰胺或链霉素。(2)巩固( 继续)阶段:目的在于 消灭持存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一般为 6 ~ 9 个月。 巩固阶段一般使用异烟肼、利福平。 三、主要抗结核药物 主要抗结核药物的剂量、用法和副作用见表 2。 注意事项: 1. 小儿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时,二者剂量最好各不 超过 10 mg /(kg·d),以免损害肝脏功能。 2. 使用 SM 时,需履行告知义务并进行听力监测,家族 中有 药 物 性 耳 聋 的 患 儿 应 禁 用。剂 量 以 不 超 过 20 mg / (kg·d)为宜,最大量为 0. 75 mg / d。 四、短程化疗方案和疗程 短程化疗方案见表 3。 ·052· 中华儿科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44 卷第 4 期 Chin J Pediatr,April 2006,Vol 44,No. 4 表 3 各型肺结核治疗方案 结核类型 短程化疗方案 原发综合征、浸润性肺结核 6 ~ 9HR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 浸润性肺结核有空洞和支气管播散 3 HRZ / 3 ~ 6HR 粟粒性肺结核和干酪性肺炎 2SHRZ / 1HRZ / 6HR / 3H* 注:阿拉伯数字指用药月数,H 代表异烟肼,R 代表利福平,Z 代 表吡嗪酰胺,S 代表链霉素。字母组合指各字母代表药物的联合。 3HRZ / 3 ~ 6HR 指联合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 3 个月,继用 异烟肼、利福平 3 ~ 6 个月。其余组合类推。*视病情和治疗情况决 定是否继续使用 3H [附录] 几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1. 异烟肼( INH 或 H)。其特点是:(1)疗效高:口服后 吸收迅速,能在几天内杀死病灶中结核菌群的 90% 。其杀 菌作用不受环境酸碱度影响。(2)分子小,通透性强,可渗 透到各种组织及体液中。肺中浓度可与血浓度相似,又能渗 透到干酪病灶中。(3)属于全杀菌药。INH 对细胞内、外结 核菌均有杀灭作用,对干酪病灶内代谢缓慢的持存菌亦有一 定作用,因此是全杀菌药。目前是小儿化疗的首选药物,是 短程化疗方案中自始至终全程应用的药物。(4)副作用少, 安全性好。INH 所致肝损害在小儿明显低于成人,但在剂量 > 10 mg /(kg·d)时有所增加。 2. 利福平( RFP 或 R)。其特点:(1)杀菌作用发生最 快。从药物接触结核菌到发生杀菌效力仅需 1 h。RFP 属低 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药。不但对细胞外菌且对细胞内休眠 菌亦可杀灭,故也是全杀菌药。(2)口服后吸收分布良好。 饭后服用则血浓度低,应于早餐前 1 h 顿服。其渗透入体腔 量为血浓 度 的 1 / 3。(3)RFP 与 INH 及 EB 有 协 同 作 用。 INH 和 RFP 联用灭菌作用比任何其他联合用药均强,为短 程化疗最佳联合。(4)RFP 主要副作用是肝损害,剂量大时 毒副反应增多。与 INH 联合用药可增加肝毒作用,尤当二 者剂量均大时。故联用 INH 和 RFP 时,二者剂量最好各不 超过 10 mg /(kg·d),RFP 与 PZA 合用亦可增加肝损害机 会。(5)产生耐药变异菌株较 SM 及 INH 为少。但不可单用 RFP。 3. 吡嗪酰胺(PZA 或 Z)。其特点是:(1)PZA 作用受环 境酸碱度影响大,当 pH5. 0 ~ 5. 5 时则对结核菌可发挥抑菌 甚至杀菌作用。(2)PZA 口服后吸收极好,在巨噬细胞内可 抑制结核菌生长。细胞内休眠菌的存在是结核复发的基础, 故 PZA 对预防结核复发有重要意义。PZA 属半杀菌药。 (3)PZA 能渗透到很多组织及体液包括脑脊液。(4)PZA 毒 副作用与剂量有关,近年来剂量降低到 20 ~ 30 mg /( kg· d),疗程 3 个月,已证明有确切疗效且毒副作用大大减少。 可见高尿酸血症,但真正痛风少见。(5)单一用药极易产生 耐药,PZA 与 INH 联用可增强杀菌作用,目前 INH + RFP + PZA 为最强大灭菌组合。 4. 链霉素(SM 或 S)。其特点:(1)在细胞外,pH 中性和 偏碱性环境中发挥作用,对新鲜渗出性病灶和空洞中生长繁 殖活跃的细胞外结核菌作用最强,治疗小儿急性血行播散结 核最为适宜。对巨噬细胞内休眠菌无作用,故称为半杀菌 药。(2)能渗入肺、肝、肾等脏器及浆膜腔。(3)毒副作用主 要是听力障碍和耳聋,目前采用 20 ~ 30 mg /( kg·d),最大 量为 0. 75 g。疗程 2 个月,副反应已较少发生。但在应用时 需进行听力监测,对家族中有药物性耳聋的患儿应禁用。使 用时需征得家长和患儿的知情同意。(4)单用易产生耐药。 5. 乙胺丁醇(EB 或 B)。其特点是:(1)为抑菌药。(2) EB 与 INH、RFP 等联合应用,可延缓二者耐药性产生,但不 够有力,故不是短程化疗之主要药物。(3)EB 副作用主要 为球后视神经炎,视力减退,中心盲点和绿视能力丧失。副 作用发生与剂量有关,当日剂量由 25 ~ 50 mg / kg 减低到 15 ~ 25 mg / kg 时副作用大大减少。 参加讨论和制定、审阅《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的 人员有 江载芳、范永琛、傅文永、董宗祈、胡仪吉、杨永弘、陆权、陈 慧中、易著文、鲁继荣、江澜、王亚亭、洪建国、万莉雅、陈志敏、沈叙 庄、尚云晓、刘传合、赵顺英 (江载芳 赵顺英 整理) (收稿日期:2005-12-15) (本文编辑:江澜) 作者更正 《中华儿科杂志》2005 年 9 月第 43 卷第 9 期发表的关于“抗真菌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的第 716 页倒数第 5 段 中,第 4 行北京儿童医院用氟康唑为 12 mg /(kg·d),氟康唑是笔误,应该改为伊曲康唑。特此更正。 ·152·中华儿科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44 卷第 4 期 Chin J Pediatr,April 2006,Vol 44,No.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