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pdf

格式: pdf 页数: 3 文件大小: 0MB 侵权/举报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pdf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pdf

格式: pdf 页数: 3 文件大小: 0MB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pdf 生坐座腿登苤壶2Q!l生!月笠丝鲞筮!翅£h也j啦墅煎吐』垫!鲤垫!!,yQ!:笪,丛Q:! 湿疹诊疗指南(201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 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 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 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 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 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 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 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呜、章 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 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21。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 7.5%。美国为10.7%I“J。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 (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 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 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 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 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 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 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 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瞪】。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 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 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复延。外围又有散 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 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 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 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 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 者有血清Is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 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 DO!:10.37601cma.j.issn.0412-4030.201 1.01.002 通信作者:张建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Email: rmzjz@i26.tom 5 ·标准与规范· 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 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 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lI缶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 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 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 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 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 的特点进行评分‘6]。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应与其他各类病因和临床表现特 异的皮炎相鉴别,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②应与类似湿疹表现的疾病相 鉴别,如浅部真菌病、疥疮、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细胞增多 综合征、培拉格病和皮肤淋巴瘤等;③与少见的具有湿疹样 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相鉴别,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 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7,。湿疹诊疗流程见 图1。 五、治疗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 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 疗中的医疗安全。 1.基础治疗:①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 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 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 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 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②避免 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 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 去除病因、治疗的目的,如干燥性湿疹应治疗使皮肤干燥的 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染等;③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 过敏而加莺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应选用对患 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 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2.局部治疗: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 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 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依沙吖 啶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亚急性期 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期皮损建 万方数据 6 生!坐鏖瓞叠塞盍放!!生!旦筮丝鲞笠!魍£丛Ⅱ』啦婴墼Q!,J婪Hg理垫l!。y丑!丝,盥Q:! 病史、体检、血常规、免 疫球蛋白检查,以除外 特应性皮炎、Wiskott— 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 IsA缺乏症、高lgE复 发感染综合征等 J无 l有无多形日光疹、慢性光1 I化性皮炎、糙皮病、外源J 性光敏性皮炎等光线相I l关性皮肤病诊断线索 』无 陌无可疑外源性致敏原I J无 I有无皮肤网状内皮系统l l肿瘤诊断提示线索 I无 试验、光斑 贴试验、真菌镜检、必要时组 织活检,以除外接触性皮炎、 外源性光感性皮炎、神经性 皮炎、手足癣、淤积性皮炎、 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等湿 疹样皮损疾病 赫一网蕊嚼丽丽碉一 l行相应处理 有 有 有 有 进行光敏感试验、光斑 贴试验及相夫实验室 检查,除外光线相关皮 肤病 匿翌l原则进行相应处理 图1湿疹诊疗流程图 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 及角质松解剂,如20%一40%尿素软膏、5%一10%水杨酸软 膏等。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初始 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 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 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糖皮质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 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 松等。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弱效或中效 糖皮质激素即有效。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 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 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无糖皮 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 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8,因此抗菌药物也 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可选用各种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 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其他外用药如 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 择应用。 3.系统治疗:①抗组胺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抗组 胺药止痒抗炎;②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 用抗生素7一10 d;③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 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④糖皮质激素:一般 不主张常规使用。但可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以祛除病因的 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敏感性皮炎等;对 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 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及病情反跳; ⑤免疫抑制剂:应当慎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仅限于其他疗 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统 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后、需减用或停用糖皮质 激素时使用。 4.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包括UVAl(340~400舢)照 射、UVAFOVB照射及窄谱UVB(310。315 nm)照射,对慢性 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 5.中医中药疗法: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应根据病 情辨证施治。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 某些患者有效。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 反应,肝、肾损害等。 6.复诊及随防: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急性湿 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l~2周、慢 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复诊时评价疗效、病情变 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对于反复发作、持 续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常见的原因有:①刺激性 因素: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新的或弱刺激原、甚至正常 情况下无刺激性的物质也成为刺激原。注意治疗用药也可产 生刺激;②忽略接触过敏原:忽略了家庭中、职业及业余爱好 中的某些接触过敏原;③交叉过敏:注意仔细检查过敏原的 交叉过敏原;④继发过敏:注意避免对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糖 皮质激素)及化学物质(如手套中的橡胶乳)产生继发过敏; ⑤继发感染: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的 应用,易引起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⑥不利因素:日光、炎热 的环境、持续出汗,寒冷干燥均可使病情加重;⑦全身因素: 如糖尿病患者易瘙痒、继发皮肤感染等。 (主要执笔者:李邻峰、高兴华、顾恒、赵辨、张建中) 参考文献 [1]Burton JL,Holden CA,Eczema,lichenification and prurigo// Champion RH,Burton JL,Burns DA.Textbook of dermatology,6th ed,V01.3.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629—667.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教师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路雪艳,李邻峰,尤艳明.丽水市社区人群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 及风险因素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9):692-694. [4]Hanifin JM,Reed ML.Eczema prevalence and impact working group.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eczema preva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Dermatitis,2007,18(2):82—91. [5]李邻峰.微生物变态反应与微生物性湿疹.岭南皮肤性病科杂 志,2009.16(4):21i-212. [6]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评分法.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 (1):3_4.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Dermatitis and eczema.10th Revision(ICD.10). Geneva:WHO,1992. [8]弓娟琴,林麟,郝弋。等.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 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9):515· 518. (收稿13期:2010-08.11) (本文编辑:吴晓初) 銎 万方数据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作者: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皮肤科杂志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年,卷(期): 2011,44(1)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8条) 1.Burton JL,Holden CA.Eczema,lichenification and prurigo//Champion RH,Burton JL,Burns DA.Textbook of dermatology,6th ed,Vol.3.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629-667.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教师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路雪艳,李邻峰,尤艳明.丽水市社区人群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24(9):692-694. 4.Hanifin JM,Reed ML.Eczema prevalence and impact working group.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eczema preva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Dermatitis,2007,18(2):82-91. 5.李邻峰.微生物变态反应与微生物性湿疹.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4):211-212. 6.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评分法.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Dermatitis and eczema.10th Revision (ICD-10).Geneva:WHO,1992. 8.弓娟琴,林麟,郝飞,等.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37(9):515-51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hpf201101002.aspx 授权使用:南通大学(ntdx),授权号:bbf62302-31c8-4162-b1d5-9e940013264a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4日 ...